基地新闻 首页 - 资讯中心 - 基地新闻

顾涛:新时期构建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发展格局——基于人文社科成果转化“人大模式”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8-02

图片



7月29日,中国大学科技园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顾涛应邀出席并作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图片

新时期构建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发展格局

——基于人文社科成果转化“人大模式”的思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受邀参加本次论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国家大学科技园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如何更好地释放创新力量、优化发展路径,是值得每一位大学科技园同仁深入思考的问题。


今天,借此机会,我想向在座各位汇报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十多年来艰辛探索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并浅谈个人对新时代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一点思考。


一、时常回望初心:为什么高举“文化科技融合”的大旗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从创立之初,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成立伊始,就把初心和使命定位于“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科技创新中心”,在主题上更是旗帜鲜明地打出了推动“文化科技融合”的主要特色。这个定位或者说初心,来自于两方面的基础:


一是基于人民大学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特色的学科优势。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也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是我们的学科特点,推动人文社科成果转化、反哺传统学科升级,始终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对外是产业的融合,对内是学科的交叉,这正是中国人民大学建设高质量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破题点。我们为此已经探索了十余年。


二是顺应国家关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战略定位。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这一重要论述,把文化科技融合提到了一个全新高度,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成为文化兴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点和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正是顺应了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


所以,我们才能够2007年就高举文化科技融合大旗,形成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特有的创新发展模式,我们暂且把它称做“人文社科成果转化的‘人大模式’”。


二、探索初步成型:人文社科成果转化的“人大模式”


首先,我想谈一下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独特机制是什么。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机制,与自然科学并不一样,它本质上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实践化,其主要途径是研究过程及成果的“社会化”。具体来说就是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应用于具体实践并发生实际效用,如影响领导决策、推动管理创新、形成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等,实实在在发挥资政启民、影响舆论和公众等作用。


那么,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人大模式呢?我认为可以总结为:一条转化主线,两个主攻方向,三个关键平台,以及有限空间赋能无限应用场景。


“一条主线”说的是人文社科类学科的理论研究,通过加工和转化,最终应用于实践并发挥实际效用。成果转化的“主攻方向”有两个,一是文化科技融合,二是版权要素流通。中间转化的这一环,主要依托于“三个关键平台”建设,分别是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建设和新型研发机构(智库)建设。


基于此,可以说我们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6万平米的有限空间,赋能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无限场景。


三、深度实践磨砺:人大文化科技园的三大重要业务板块


在探索人大文化科技园发展模式的实践中,我们主要是从三个业务方向推进的。


一是依托高校创新资源优势,通过建设“云孵化”服务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孵化生态体系,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


首先,大力引进和培育文化科技类企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人大文化科技园注重培育新兴业态和版权产业,先后引进、孵化了300多家文化科技类企业,包括培生、泰勒·弗朗西斯等国际知名版权企业,华锐风电等行业龙头企业,创业黑马、致远慧图等明星创业企业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知名品牌企业,实现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近三年来,园区各类企业总收入超过100亿元,彰显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示范效应。


其次,完善全流程、全链条孵化服务,助力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人大文化科技园下设国家级孵化器、北京市大学生创业园、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近三年来,累计孵化企业295家,吸引300余名海外人才在中关村创新创业,每年为企业提供服务200余次,对接创业导师60余名,形成了孵化、加速、高速成长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再次,开展分层分类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双创人才。人大文化科技园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智力资源,紧密联系各院系,通过通过课程平台、训练平台、竞赛平台、孵化平台,形成创新创业教育金字塔架构。比如,我们打造的“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和实践计划”已经是教育部的重点项目,累计培养学生上万名,培养大学生创业计划国家级立项项目130个,累计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129家。首创“全球青少年图灵计划”,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在全球范围内遴选有创新潜力的初高中生,发掘青少年学生创新动力,积极倡导科技向善。目前,该活动已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4万人。


二是依托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平台,紧抓“版权”这一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构建“大版权”生态服务体系,赋能文化科技行业和新经济业态发展。


首先是开展版权前沿理论研究,推动版权行业标准化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先后受财政部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国家版权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委托,起草多项行业准则和管理标准。其中,《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被誉为“开国际先河”。


其次是开展版权资产评估,助推文化金融模式创新。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版权评估中心,专注于影视、图书、游戏等领域版权价值评估,有效推动了文化金融模式创新,一定程度解决了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帮助文化企业以版权质押融资方式获取贷款超过3亿元。


再次是开展版权行业交流,加强版权精英人才培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版权基地充分整合政产学研各界力量,面向全国300多所高校,着力培养版权学术与实务人才,为行业输入新生力量。基地每年举办十余场论坛、研讨会、沙龙等行业交流活动,深受业内各界欢迎。承办国家版权局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活动三年来,吸引7000余名学生积极参与该活动,在海内外高校师生中影响力越来越大。202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在国家版权局和各界大力支持下,启动了“中国版权英才计划”,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是通过以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智库)建设,不断探索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路径,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和文化科技融合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通过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智库),创新思想引领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和旋转门的人才交流机制,采用多种手段和渠道向决策者、社会公众和学术圈等推介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策略,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政策决策执行影响力,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多种设计方案。智库建设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阵地,充分发挥着“储备库”“孵化器”“加速器”的作用。


首先是依托优势学科服务国家决策。通过跨领域、跨专业的复合研究,服务中宣部、科技部、文旅部等国家部委决策,近5年累计完成100余项国家政策及标准制定,涉及文化科技、品牌、金融等多个领域,协助起草了多项中央政策文件。如:科技部、中宣部、中央网信办、财政部、文旅部、 广电总局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等。


其次是助力政府公共服务效能提升。通过机制创新与技术集成,建设并运营有文旅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部文化科技服务平台等国家级平台,有效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效能,近3年累计服务近2万家全国重点文化科技企业、文旅企业,促成对接项目700余个,签约规模近3000亿元。


再次是推动行业品牌化发展。2016年成功创建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面向文化品牌评测开展应用与共性技术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文化榜单与蓝皮书成果,有效助力了文旅产业的品牌化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围绕以上三大板块,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实现了“四个第一”:全国第一家文化创意特色的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第一家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全国第一家依托大学建设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第一家文化创意特色的留学人员创业园。


这一模式也逐渐被社会各界、地方政府所认可,我们于今年也顺利在重庆永川落地了第一家以数字内容产业为主题的、特色鲜明的分园,希望能把中国人民大学这一模式延伸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欢迎大家来考察指导。


四、未来寄语: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考


站在我们党第二个百年的新的历史起点,我对未来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有三点粗浅的思考和建议:


一是打开屋顶,放大循环。国家大学科技园姓大学,但是不能只服务于大学,需要更多地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于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成果、创意成果落地于产业,是未来衡量大学科技园活力和能力的重要指标,而且成果落地要辐射全国。


二是坚持守正,有序创新。守正是守住成果转化、服务国家重大科研方向,创新也要适度、有边界。我们要共同探索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创新,但商业模式层面的所谓“创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此方面,我们愿与在座的大家一起把大学科技园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三是优势互补,差异评价。希望大学科技园之间的协同创新更加紧密,尤其是我们以人文社科为主的大学科技园应该跟各位更好地互补,并配合长三角一体化、西部大开发、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实现超出学科层面、深入产业层面的联动与协同。行业主管部门也要考虑类似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这样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给予分层、分类的指导、管理和评价,更加科学、公平地推动资源的有效分配和流通。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指引下,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愿与各位同行,共同努力,共谋发展,共创未来。


谢谢大家!